眉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
举报电话:0917-5542337
举报邮箱:1017258916@qq.com
用户举报和投诉处理机制

您的位置:

首页 >> 眉县故事


梅遇在眉

[ 作者:本站 | 发布时间:2019-12-20 | 浏览:1045次 ]


一抹彩虹,会让人们心绪灿烂;一束玫瑰,可以飘香一域。

在眉县这方美丽的土地上,就曾有过这样一位如虹般让人仰望,似梅般香煦一域的人,这人便是:梅遇。

梅遇,字品章,江西南城县人。清顺治三年(1646)举人,康熙三年(1664)任眉县知县,主政眉地十年,于康熙十三年(1674)以治眉有功卸眉令职,升四川同知(知州的副职。

自从梅遇康熙三年(1664)到任眉县知县,他那清瘦的身影便常常出现在眉地的山水峪口、村寨田地。他常下乡巡视,从眉县最西的斜谷一直到最东边的韦谷(今泥峪),对眉地的山水形势、九河利害都牢记心中;从秦岭北麓到渭北塬顶,都留下了他的足迹,村落实情、百姓苦疾都牢牢地记在他的心间。

他到眉县的第二年春天,关中遭遇连续三月不雨的大旱。麦苗见枯,舆情靡聘。作为眉县父母官的梅县令心急如焚,寝食不安。

这时有乡绅对他说:“《眉志》上说,太白山祷雨,县令如能亲自前往,就更加灵验。”

“我本来就打算亲自前往致祭的。”

“可您要知道:那祈雨上山的路崎岖异常,攀行艰难啊。”

但梅县令心意已决。他焚香祈祝,动身上山。为了表示祈雨的急切与诚心,梅遇脱掉鞋袜赤着脚带领贡绅苏某及其弟子赵琠等向太白山攀爬。

当他们一路备受艰辛,到达太白神池大爷海时,天空依然烈日骄阳。刚开始焚香拜祝,只见乌云突起,细雨蒙蒙。当他们祈祝仪式结束离开时,清风细雨,清爽无比。到他们一行出山口的时候,只见大雨滂沱,滋润大地。往返路程一百二十多里,梅县令的手脚也多处刮磨出血,而此时的他看着大雨滋润着干渴的田地,难禁满心的欣喜之情,默默地双手叠置胸前,祈祷着年丰民安。脚手上的血随着雨水流向大地,他也毫无知觉。

这场救命雨足足下了三天,霖雨遍野,农人满足,士民欢呼。眉人感叹:一雨三日,很是神灵!从来邑令祈雨者没有像这样步履跋涉而雨随之就到的。这是梅县令感动了太白神灵啊!

到了这年夏收,收成不错,眉人更加感念梅县令的仁德之举!他“爰步祷太白”的故事也在民间传为佳话,一时竟有“梅水禾黍”之谣!

来到眉地后,感受着常常出现的春旱、伏旱、秋旱、冬旱,梅遇心急如焚,夜不安寐。

他看到,虽然眉县有九河分布,然而受到河水之利的范围却非常有限,滋益灌田仅仅只能到达河岸边不远处的砂砾之田,稍微离河远的众多村落和田地就很难受到河流的滋惠。

他凭借对于眉县山水的考察和了解,认为“天泽莫如雨,地泽莫如河”,“地之富于河,可以补天之穷于雨”。于是认真筹划起让河水之利造福百姓的蓝图。

康熙六年(1667)春,他多次深入斜谷关内,细心勘察,精心筹划。随后他冒着酷暑,亲自督工,他在工地风餐露宿月余时间,期间虽然因为酷暑染疾,但他却从不当一回事。

终于,筑起了新坝,拦河蓄水,而且新开了东、中两道新渠,还疏通复修了眉、岐境内原有的两条旧渠,使斜谷口北、斜水以东的千顷田地成为水浇地,造福百姓。

直到如今,这些堤坝水渠,还一泓清流,发挥着作用。坐落于鸡冠石边的小亭子及上边“梅惠渠首”几个大字就昭示着人们,这就是当年梅遇拦坝修渠、惠及百姓的“梅公渠”渠首。鸡冠石巍然屹立在这古关口边,府见满河的欢流北去,仰看着新坝高耸蓝天,他以自己的姿态见证着这沧桑变迁,坚守着梅公治水的陈年往事。

康熙六年七月,眉地突降暴雨,大石泥沙淤塞了赤谷口的宁相渠、冲垮了原有的小堰坝,一时间宁相渠沿线赖其吃水的村庄住户生活顿陷窘迫。

梅遇又不顾“秋老虎”高温,深入现场勘查,作出整修规划。整修资费不足,他就带头捐出俸银,乡绅士农一时激情高涨,慷慨解囊。他一边筹集资金,一边募集民工,雇工凿石,清除淤泥沙石,修补堤堰,拓宽渠道。很快,竣工通水。沿渠村庄的百姓欢呼雀跃:是梅县令救了咱们呀!

他依据沿渠百姓常为吃水起争执的实情,作出规定“宁曲以上的近村渠水,为居民食用水,不准灌田;宁曲以下,用水可灌阪下田”;并严令沿渠各村自觉做好经常性渠道维修。宁相渠的复修、扩修,使金(金渠)宁(宁渠)平原百姓的生活有了保障,农业也连年丰收,物产丰富、人口不断增加,逐渐形成了新兴的集镇金渠集市。

梅令治水福民的佳话如春风般洋溢在人们的心上。康熙八年,梅遇又“捐俸买山木,募工造桥渡水”,复修扩修横渠镇“井田渠”,让水之利滋润着更多的村庄田地,耄耋黄口无不敬仰嘉许。

时任永寿知县的张载后裔张琨,闻听讯息后特地回乡参观,大加赞赏,敬佩不已,回到任上,便以崇敬的心情撰写了《新修井田渠碑文》对梅遇修水而利民的事迹敬佩不已。

几年间,他陆续又组织对凤泉、横渠、西硙等河流,进行了治理利用,使之为百姓造福。

潭谷河,是他治理的第九条河流,也是施工难度最大的一条河谷。康熙十一年(1672)春,有生员贾琬等再次提出整修原有潭谷河渠上堰的请求,于是梅遇便又顶风冒雨,多次深入到山中,实地勘查水情、地形地貌,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施工引水方案。

潭谷,过去曾设有上中下三堰,有窄小的故渠道从堰旁曲曲折折的石罅(xia)岩窦之中细流而出,仅仅只能供给山前的几个村落饮用。即使这样,也是雨水充沛就有水,天旱就绝流。

梅县令经过亲自勘察,对河的流势、周围环境已掌握在心。他知道治理潭谷河水较难於其他河流,因为此河两岸山势险峻,河流穿梭于遍布的巨石之间,有“万牛回首邱山重”的景象,这就给治河带来了很大的难度。

于是,他对挡道巨石一一堪看,依据石性提出具体破石办法,有些他提出用火攻之法:大火焚烧,冷水急浇,阴阳相簿,使石断裂;有些以铁凿之,用大石撞击,以木杠撬,用绳索挽拉……

开工之时,附近村民踊跃参与,工地上欢声笑语与巨石的轰然破裂声震响潭谷,锹镢畚锸争相为工,陂坝闸椿巧以机宜。从二月中旬开工,到三月中旬就已修竣。新修的渠面深阔四尺有余,向北流三十里左右,使许多村落受到河流水利之惠。

为了使水之利长久滋惠,梅遇还制定了《潭谷河渠水规》,建立了“用、管、护”的制度:“择乡评出众者一人立为堰长,于每村各举一人为水老。每年正月,堰长传水老,水老催堰夫,浚渠补堰。如有抗以妨碍公事治罪。”

至此,眉县境内的九条河流都已治理完成,这位清瘦矍铄的知县站在高处,笑看着渠水欢快地流向远方,他的心底有一股喜悦在奔流着。

“潭谷河治而九河之利始全。九河既开而九泉之利益溥,泉与河交相利,而眉无剩水矣!”,这是他最大的愿望,是他亲手描画的美丽蓝图,也是他一步一步使之成为呈现于人们眼前的美好现实!于是他亲撰《潭谷河上堰水利碑记》,由学者李柏书成,竖于堰首(碑原存于眉县汤峪镇下冯家堡),“潭谷河治而九河之利始全。九河既开而九泉之利益溥,泉与河交相利,而眉无剩水矣!”那种浓浓的喜悦,洋溢在那句句文字之中。

梅遇在眉县,不仅大兴水利,造福百姓,他还“兴学校、重经术、育人才”。他带头捐俸重修文庙、学宫(启圣洞),复修或新修了明伦堂、名宦祠、乡贤祠等让百姓心有所仰,情有所系,知于礼而从于义。在他治眉前的30余年里,眉县从未出过一个举人,而在他任眉的10年里,四次会试,竟有张链、张抢、张尔玺、汶广龄、宫之丽五人考中举人。兴教育化,文脉延绵,仅康熙一朝,眉县就出有贡生31名。

梅遇在任眉县十年间,还在水利不及的渭北高原,创设义仓数处,储备荒歉之粮;招回逃荒外流之民籍,垦荒田、给牛种、调屯税,一心为黎民操劳

后世王仙、萧震生在续修《眉县志》政略卷时记到:梅遇在眉任上,“创义仓以备荒政,开陂坝以资灌溉,教种植以增财用,给牛种以垦荒田,权荒熟以足国需,广赈助以苏贫乏,拆健讼以平冤抑,勤劝讲以育德造,建祠造以和神人,祷甘雨以济干旱,凡此十政,皆夫子(梅遇)年劳日禄也。”对于梅遇在眉期间的功德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褒扬!

康熙十三年(1674),因为治理眉县的功勋,梅遇被擢升为四川同知(知州的副职)。他交卸完毕,尚未起程赴任,便被叛清的吴三桂余部攻破县城,劫持入营,逼其入伙。然而梅遇坚贞不从。听说后来叛军迫于梅遇在乡绅士农中的口碑,不敢伤害,便放了他。其后既未有他到四川赴职的记载,也未有他回江西南城入祖籍的记录。他到底去了哪里?眉县人说,梅县令把心留在了眉县,他永远在我们的心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