眉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
举报电话:0917-5542337
举报邮箱:1017258916@qq.com
用户举报和投诉处理机制

您的位置:

首页 >> 眉县故事


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张载?

[ 作者:本站 | 发布时间:2020-03-30 | 浏览:999次 ]

文化根脉,塑造着一座城市文明的高度。在宝鸡这个充满故事的地方,总有一种说不出的特殊感情和心灵滋养,这种强大的凝聚力和认同感,活在这座城市的空间里,活在城市居民的记忆中。今年,是“关学宗师”张载诞辰1000周年,作为生活在张载故里的人们,更有责任去体悟张载文化中,所蕴含的可以穿越千年时光的思想精华和人文力量,而这种精华和力量,放在现代社会,依旧能够规范约束人们的言行,丰富完善人们的精神世界——

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张载?

一代大儒志存高远创关学
张载(1020-1077),字子厚,陕西眉县横渠镇人,北宋著名的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教育家,关学的创始人,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。因晚年在家乡设馆讲学,故世称“横渠先生”。
张载祖籍河南大梁(今开封)。北宋景祐二年(1035年),张载父亲张迪病逝,时年15岁的张载与家人护送灵柩,离开四川涪州(今重庆涪陵),返回老家大梁。然而,路途遥远,开销较大,一家人才走出斜谷,就用尽了所有钱财。这时,得知前方兵乱,家人决定将张迪安葬于横渠镇南8公里处的大镇谷迷狐岭上。从此,张载便在眉县安家,入横渠镇崇寿院读书。
张载少时耕田读书,青年时喜好兵法,立志从军,在一代名臣范仲淹的指点下,他开始悉心研读儒、佛、道三家学说,并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关学思想体系。
北宋嘉祐二年(1057年),张载赴大梁应考,时值欧阳修主考,张载与苏轼、苏辙兄弟同登进士。此后,他先后任祁州(今河北安国)司法参军,云岩县令(今陕西宜川境内)著作佐郎,签书渭州(今甘肃平凉)军事判官等职。

51岁时,因对王安石新政变法有看法,张载辞官回到横渠镇,依靠家中薄田生活,在少时读书的崇寿院讲学读书。在此期间,他写下了大量著作,对自己的学术成就进行了总结,并带领学生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制的两项实践。在横渠镇崖下村、扶风午井镇、长安子午镇仍保存着遗迹,至今还流传着“横渠八水验井田”的故事。  
北宋熙宁十年(1077年),张载得以再次入朝为官,任同知太常礼院职。因支持推行复古婚冠丧祭之礼未果,又借病辞官回家。当年农历十二月行至临潼,当晚住馆舍,沐浴就寝,第二日晨与世长辞,终年57岁。
据史料记载,张载去世后,家人无钱为其置办棺木。家中箱柜打开后,也唯有书籍,最后还是学生筹资,将这位一代宗师运回眉县,与其父张迪、其弟张戬一起安葬于大镇谷迷狐岭上。张载讲学的崇寿院也被改为横渠书院,张载被后辈尊称为“横渠先生张夫子”。
横渠四句立心立命开太平张载,有着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和旷达的超逸胸襟。

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在张载的精神遗产中,这四句名言被广为传诵,也是其思想的精髓所在,哲学家冯友兰称其为“横渠四句”。
张载的“四为”是他一生中对“天、地、人”及万物、万象最精辟的总结。其意是要努力探索天地真知,为天下百姓谋求幸福,同时要继承古圣先贤优秀的传统文化,来开创一个万世太平的社会。
张载丰富而深邃的思想,在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,并对世界哲学思想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,其继承和发扬了先秦儒家丰富的伦理观念和道德实践,使孔孟之学得以重新发扬光大。
宝鸡文理学院政法学院院长、教授张波表示,张载是中华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杰出代表。他“自立说以明性”,在儒学发展史上第一次建构了“由太虚,有天之名;由气化,有道之名;合虚与气,有性之名;合性与知觉,有心之名”的“天”“道”“性”“心”的儒学理论纲领,可以说是规模宏阔、义理精深、旨趣独特,不仅引导了宋明理学与关学的重构与发展,也深刻影响到宋代以来儒家文化发展的格局与走向。在中华文化史上有如此理论建树和规模的学者是罕见的,可以说,张载是开一代风气的文化巨人和思想大家。
张载精神历久弥新,张载家风承古开新。张载极其重视对家族子弟及学生的道德礼仪教育,针对家族人员,张载制定了基础的家规家训,规范了生活的方方面面。今年72岁的张仁久,是张载二十六代裔孙,他退休前在凤翔县儒林小学任教。张仁久说,作为张载的后人,他们一直以“四为”“六有”“十戒”为座右铭,这不仅是他们的家训,也是他们的志向。
如今,在张载祠中,“四为”“六有”“十戒”以碑刻、题字等方式呈现,人们还能看到于右任遒劲俊逸手书的“横渠四句”碑文,与观者共勉。

亲民爱民兼济天下抒情怀
实现梦想,有所成就,是需要时间和磨砺的,要耐得住独自前行的寂寞。
回望大儒张载的一生,他两度入朝,三历外仕,进则协理地方,教化民众,退则修学授课,著书立说,直至身死,家无一点余财。张载一生清廉,所居之民深感其恩惠,直至千百年后依然铭记,永为后世敬仰。
那么,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张载?
世人不会忘记张载!
张载的学术与思想是今天人们以古鉴今、推陈出新,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重要内容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叙事,也是传统文化现代转型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的微观缩影。
张波认为,在张载思想中呈现的“立心立命”的责任使命、“崇礼贵德”的教化原则、“民胞物与”的和谐精神、“仇必和而解”的辩证思想,“仁爱、仁孝”一体的观念等,均是中华文化传承的熠熠生辉的资源,既可以为理论建构提供文化支撑,也可以落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,以文化利国惠民、强国安民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张载及其“横渠四句”“民胞物与”等思想被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在不同的场合提出,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“中华民族历来讲求‘天下一家’,主张民胞物与、协和万邦、天下大同,憧憬‘大道之行,天下为公’的美好世界。”其中的“天下一家”“民胞物与”典型地展现在张载的名篇《西铭》中,“协和万邦”“天下大同”也是张载“为万世开太平”的政治抱负。张波说,这些充分地展现了张载思想可以滋润现代世界文明的重构与发展、为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。
世人不能忘记张载!
眉县副县长陈昌煦说,作为知识分子,张载始终立足于国家和民族前途与命运的高度,思考人生规划和进行人生选择,无论是言兵事,还是著文章,张载所思所忧,皆为国家民族所急所需。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意识,反映的是传统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情怀,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。作为领导干部,张载为官时间不长,官阶也不高,无论在野还是在朝,他始终能够为天下计、为生民计,而不是为个人计、为私利计,真正是“平生于公勇,于私怯,于公道有义”。作为普通民众,张载用一生树立了一个典范,无论身处顺境或是逆境,都能够安之若素,用艰辛之努力,获点滴之进益。二程(程颢、程颐)既说张载的思想“有苦心极力之象,无温柔敦厚之气”,又盛赞“横渠道尽高、言尽醇,自孟子后,儒者都无他见识”,正是这份看似平凡的踏实、笃实和朴实,才使得张载的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具备了超越时空的价值和影响力。
正所谓:爱民,民必敬之;亲民,民必爱之。(来源 宝鸡日报)